云服务的下一个十年

美信拓扑 2019-12-21 21:50

以下文章来源于一乐来了 ,作者一乐

一乐来了.

专业聊 IM 和架构,偶尔聊管理与成长,互联网创业中

0. 序

双11过去了,天猫又拿出了一小时1000亿一天2684亿的惊人成绩,京东也达到了惊人的2044亿。真是一个电商狂欢的季节。

不过这个节日并不只有狂欢。尤其是对身在其中的技术人来讲,感受更多的的恐怕是还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。

爱它,因为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挑战,一身所学终于要有用武之地;恨它,因为在惊人的销售额背后,是巨大的网络吞吐和极端的访问峰值,足以让挡在前面的任何系统都有随时垮掉的风险。

很多人都会记得,这场起源于十年前的商业促销,即使在最开始规模不到现在百分之一的时候,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(文后参考链接1)。但十年之后面对曾经的百倍千倍访问量,居然还有意犹未尽之感(从社区的兴奋程度来看),不禁让人赞叹其背后的技术能力的增长。

我们现在也知道,这技术能力的增长,离不开背后云计算的助力。

1. 云服务的浪潮

Photo by guille pozzi on Unsplash
Photo by guille pozzi on Unsplash

我喜欢读历史,历史中有很多故事。那些或有趣或惨淡的故事,都在让过去的人和物变得丰满,让看的人不自觉地回看自身,思考当下和未来。

科技史里面印象深刻的是吴军老师的《浪潮之巅》,虽然确切地说,也许应该属于企业发展史一类。文中关于企业基因和产业浪潮的说法让人豁然开朗,因为不用仔细琢磨,也很容易在企业背后看到人的影子,天赋技能生老病死,有个性也有规律。

而一个个企业的诞生和成长,在社会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,也便形成了这后浪推前浪的行业发展浪潮。

所以当我们说浪潮,某种程度上,也是在说行业的变迁。

今天我们说的是云服务,这个云服务,包括基础设施IaaS、技术平台PaaS和应用服务SaaS。

2. 过去的十年

Cape Town, Photo by Douglas Bagg on Unsplash
Cape Town, Photo by Douglas Bagg on Unsplash

2004年底的时候,亚马逊IT部门的 Chris Pinkham 跑到南非开普敦,带领团队开始着手开发亚马逊的AWS的第一个产品,来实现「把基础设施当做一种服务卖出去」的点子,一个讨论了近一年的念想。这个产品就是我们后来熟知的弹性云计算 Elastic Compute Cloud,也就是EC2(参考链接2)。

两年后的2006年3月14日,这个服务连同S3和之前发布的SQS一起正式推出,受到众多初创公司的欢迎,亚马逊也因此开始了引领商业计算领域的十年光辉路。为什么叫引领?即使看2018年Q3的数据,AWS在云计算行业里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,市场份额比老二老三老四老五加起来还要多2%,即使后四位的市场份额之和已经高达32%。

AWS宣布进入中国已经是七年后,这也给了他的中国学生阿里云充足的时间成长。实际情况是,阿里云根本不需要这么长时间,2011年7月开始已经可以大规模对外提供云计算服务了。

Photo by imgix on Unsplash
Photo by imgix on Unsplash

以2011年为界,刚好把我的工作经历分成了两半。让我有足够的时间体会自己采购服务器、安装操作系统、调整网络然后上线服务的艰难与繁复,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这个转变,观察这个云服务带来的行业变革。

如果说十多年前,开展新业务的说要用云计算还只是一个炫酷到天真的想法的话,十多年后的今天,人们的思维已经完全逆转,从初创公司到一线互联网巨头无一例外。自行采购服务器搭建机房已经是另类的选择,而且必然受到各方的关怀和疑问。

因为云计算实在是太方便了。只要代码开发完,可以分分钟完成服务的部署上线,极大降低了业务的试错成本。同时,资源使用完全是按需配置,不再担心服务器资源准备不足引发的服务容量不足,也不再担心业务峰值过后的资源浪费。

一手时间,一手金钱,就像一个才华与美貌并存的美女,让任何业务都无法拒绝。

试错成本的降低大大增加了应用创新的可能性,这无数的可能性制造了更多的成功机会,促进了业务与应用的发展,进而给技术和服务带来了更多的需求。需求的增长意味着资源投入的再次增加,可以进一步支撑技术不断演进。而越来越完善的技术,又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业务采用。

一波一波的创新业务,一次又一次的技术服务演化,催动了这个属于云服务的浪潮。

2018年3月24日,Dropbox上市,5亿多注册用户,超过1100万付费用户。

故事还要从2006年冬天说起。11月的一天,Drew Houston要去纽约,但当他在波士顿南站准备坐车的时候,才意识到把装资料的U盘忘在了公寓里。这激发了他的灵感,在随后旅途的四个小时里,Dropbox的原型便开始开发了。此后,Drew 通过 Hacker News 的宣传、进入Y Combnator 孵化,一步步成长为硅谷明星企业(参考链接3)。

它的创业故事很精彩,不过不是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。我们关注的是在这精彩的背后的 Dropbox,作为一个文件管理服务,将真正的文件内容存储在了亚马逊的 S3 服务上,至少在开始的八年里(参考链接4)。

当然,这个世界是平行的,每一时每一刻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发生着。

2007年,Chris Wanstrath 走进 Zeke,一个位于旧金山的体育酒吧。遇到了在里面的 Tom Preston Werner 。后者一反常态,并没有跟他扯淡,而是正经地说,他想建立一个专属于程序员的社交网站,一个可以在上面分享代码的网站(参考链接5)。

这就是后来被戏称全球最大基友社交平台的Github。

两年之后,因为不堪忍受公司内部SVN的低效,我开始使用Git,也开始尝试提交一些小玩意儿,但在彼时,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觉得会把代码放到一个第三方平台去托管。

十年后的2018,它被收购的时候,已经有2700万用户,无数的项目在上面开花。Github 搭建在 Rackspace Cloud 上,AWS之外的另一家 IaaS 云服务商(参考链接6)。

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,相信已经没多少人会怀疑云服务浪潮的到来,而是开始思考,这个浪潮到底有多大,又能持续多久了。

3. 技术服务的未来

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
Photo by Drew Beamer on Unsplash

2007年我开始工作,做 Jabberd2 上的二次开发,一个C语言的 XMPP 服务器。然后就陆陆续续有朋友找过来,希望做一套即时通讯IM,出价十万。等到2014年我们开始做即时通讯云服务,自己研发的通讯协议,源码授权的价格已经变成了百万级别,但是同时你却可以租用云服务,只需要一万块一年。

在十万、百万和一万的中间发生了什么?

首先是一个让人不那么开心的事实,技术贬值了。

虽然没有摩尔定律的节奏,但这确是事实。今天你依然可以根据开源的 XMPP 服务改造一套 IM 软件出来,那些开源的服务器和客户端都要比十年前更稳定和成熟,一套随便组装的系统再也卖不出十万块。

再考虑到人力成本已经大增,原来应届毕业生3、5K的月薪,现在已经涨了三五倍的情况,贬值就更厉害了。

与此同时,好的方面是,需求也增加了。

原来买源码,对系统也没有什么额外的要求,高并发高可用扩展性也不考虑,能跑起来就行。现在互联网用户激增,不需要太多远见,一个业务也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增长,可能是百万级、千万级同时在线。

移动互联网的普及,也促使业务考虑全平台的策略,移动端 iOS 和 Android 是要支持的,大多数情况还要优先于 PC 和 Web,甚至你还要可能支持H5和微信的小程序。

这些是十万到百万变化的原因,但只是一个开始,更关键的还是后面,百万到一万的变化。

我们看今天的市场,对于初创企业来讲,不再只有自研 IM 系统一个选择。他可以也租赁公有云服务,分分钟享受最新的最成熟的技术成果。对于 IM 涉及的所有功能,也可以部分选择,让拥有服务的整体成本更低。

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点,需求细化的同时,也分级了。让分级的需求得到满足,让选择从可能变为现实,就是云服务带来的变化。

不同于聊天这样的功能/业务技术,实现云服务的技术,提高的是技术服务的效率。作为前者的倍增器,降低服务交付的边际成本,为规模化带来了可能。原来你只能服务几家客户,现在却可以服务几十万家,甚至百万千万家。即使这千百万家,原本可能并不会也没有预算来尝试使用服务。

当技术升级带来了效率的提升,而效率提升使得服务商可以轻松支撑大规模的客户的时候,必然会带来市场的改变甚至重构。

这也是互联网规模经济的原理所在。

而借助服务化带来的边际成本递减,服务的质量也确实在不断提升。技术服务已经从原来「用我你能做什么」变成了「我能为你做什么」,从原来的「我是一把螺丝刀」变成了「我能为你拧螺丝」。

这种变化,正在云服务浪潮下普遍而广泛地发生。在IaaS层,基础设施正从以计算为中心,向服务为中心转变;在PaaS层,平台从以功能为中心,向服务为中心转变;而SaaS层,系统也开始从以业务为中心,向服务为中心转变。

我们欣喜于这种转变,因为为技术人员展开了一个光明的未来。而这个未来,对做文件存储的 Dropbox 是光明的,对做代码托管的 Github 是,对做即时通讯云的我们也是。

4. 下一代的云服务

前面介绍了 Dropbox 和 Github,我之所以写这两个,不仅因为他们是使用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业务,因为他们自身就是云服务,还有一点很重要,它们都涉及了一个云服务里的重要议题:数据安全。

长期以来,数据安全是很多企业选用云服务的重要考量,他们担心数据一旦上了云,因为保管不当或者云厂商监守自盗,反过来危害了自己的业务。这个担忧,对于个别企业也许存在,但对大多数人来讲,还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。

不过要消除这种恐惧,并不是说说就可以的,还需要时间,需要一些技术上的适应和变化。

Photo by Frank Park on Unsplash
Photo by Frank Park on Unsplash

在过去的几年,很多云服务的厂商通过公有云,发现了大量这样的需求,转化未遂之余,只好开始销售私有云解决方案。虽然看起来提高了收入,然而却是把自己从云时代拉回了软件开发时代。

几乎所有的私有云,都在打着云的旗号,赚着软件开发的钱。大材小用的技术栈、丛生的适配问题,让私有云的运维成本居高不下,极大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率,让这些以速度见长的互联网企业越走越慢。大部分项目最终变成了厂商的金手铐。

从好的方面看,这样的私有云客户的普遍存在证明了云服务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,而他们中的一大部分最终会使用公有云或者专有云的。等到未来的某一天,他们看到云服务的效率和收益,要远大于增加的数据安全问题带来的风险的时候。

不过作为一名技术人员,身处云计算的浪潮之中,还是可以可以清晰地看到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。从虚拟化开始到容器化,从服务化到无服务,底层服务的效率仍在日新月异地变化。

容器技术的发展,已经可以抹平多数硬件设备的差异,而云原生技术的逐渐成熟,已经足以让私有化部署变得高效。一个多云架构的平台,有机会从根本上提高私有云和专有云的服务效率,降低私有云和专有云的的成本,从而再次利用规模效应改变私有云的市场。

这就是我们做美信拓扑的原因,这个多云架构的即时通讯云服务,现在已经出来了。欢迎各位试用下载,一键安装你的即时通讯私有云,有免费规格可以玩哦😜

不过限于篇幅,技术架构方面的内容只能以后再讲,感兴趣的话请持续关注本号,也可以搜索关注「美信拓扑」公众号。

5. 后记

那十年之后的云服务是什么样子?

只要时间的迷雾不散,我想我们都只能猜测,在技术的涌现和行业的变化中,寻找草蛇灰线的走向。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,但并不是我们放弃思考判断未来的理由。因为变化一定在发生,你只是没有看到而已。

如果今天像昨天一样,为什么会跟十年前不太一样?

Photo by Stefan Gessert on Unsplash
Photo by Stefan Gessert on Unsplash

关注「一乐来了」,一起再聊个十年

参考链接

  1. 阿里云与天猫双11这十年
  2. 亚马逊改变格局的云服务是由南非的一票人构建的
  3. Dropbox 埋葬硬盘的内幕
  4. Dropbox 撤离亚马逊云帝国
  5. Github创始人:我如何放弃30万美元年薪创业
  6. 为什么 Github 用 Rackspace 而不用 Amazon EC2
  7. 美信拓扑:一键启用多云架构的即时通讯云服务
© 2019-2023 美信拓扑 | 官网 该文件修订时间: 2022-09-21 11:43:07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